手表精度的测试:
1.瑞士手表昼夜误差(日差):是瑞士手表24小时内间隔确定的,能说明表的精度质量,用第一昼夜的校正值和第二昼夜的校正值比较.
2.瑞士手表昼夜误变差:是两个相邻昼夜误差的变差,也叫日变差.精品手表反映表的走时稳定."
3.瑞士手表平均昼夜误差:用一个昼夜误差和平均几个昼夜误差相比,找出平均昼夜误差的差来确定.
昼夜误差的瞬间值:也叫瞬时日差.
以上的测试是在一个昼夜间间隔条件下测试的,就是所有的都是平均值.
4瑞士手表等时性误差:就是24小时日差和满弦日差,精品手表位置最差数.(符号是I)也就是随松紧程度不同的走时误差
5.瑞士手表位置误差:发条的也叫位差.是位置不同,发生的误差(符号P)
温度误差:也叫温度系数,(符号C)等温度为36度和20度时,之瞬时日差被(36-20)除以差数,所得数值为温度系数,即温度每变化一度手表的误差变化走时的8大指标:
6.瑞士手表落差(满弦和24小时后摆幅)
7.瑞士手表平立差(精品手表满弦平面和立面摆幅差)
手表走时精度的调整:
手表的走时精度的调整,一般是靠拨动快慢夹改变游丝工作长度来完成的。但在实际的调整中,要想达到几秒内的精度范围的改变,单靠拨动快慢针往往是做不到的。因为这个调整量太小,就便是操作时屏息静气,一动还是可能会把调整量超出,这样要想达到满意走时精度,非要反复调整多次才行。再有就是有些手表的夹板(特别是自动夹板)会遮挡住游丝快慢夹,不拆卸自动夹板也不好下手。的调整要求,微调装置就是要达到这个目的。从结构上看,微调装置一般就是多了一层带开口的环,它的前端做成针状或V形(或叫叉形),如果是V形的还有一个偏心的调整螺丝;游丝夹和微调夹都是靠弹性配合,微调夹在游丝夹上面,在用改锥拧偏心调整螺丝时候,微调夹头部的V形部分会左或右移动,微调夹也随之移动并带动游丝夹做相应的位置改变。
调整的方向看摆夹板的的 +/- 标识,精度调整的范围就不好说了,一般情况下是 +/-10秒/日左右,这个还要看游丝在游丝夹内的荡匡间隙大小而定。手表的频率越高,游丝的圈数就越少,像早期18000次/小时的手表游丝都在13-14圈,而现在28800次/时的手表游丝大约只有10-11圈。所以高频率的手表更不容易把精度调整好,它比较“敏感”,尤其是女表,而有了微调装置就方便多了。现在凡高档些的手表都采用了微调装置,当然微调装置的种类和形式也很多,最常见的就是ETA机芯里用的那种(见照片)。早期的手表游丝快慢夹都是带针头的,称之为“快慢针”,而且有的还做的出奇的长,实际上也是为了能精细的调整手表走时精度才做成这样的。
如何保持手表走时精度:
机械手表的走时精度不能通过校正来保持,因为机械手表的走时是在不断的变化的,相对一个发条松紧的状态,一个固定位置,一种温度下它可以暂时准确,但是相对于另外一种情况条件,就会有变化,马上就不一样了。也就是说,即便是把手表校正的一秒不差,你发现它也不会保持下去,精度永远是在瞬时和波动中变化的。况且,对手表精度的影响还有其它的许多因素,我们看到的手表误差只能是个实走的和单位时间内的平均误差。
手表在发条满弦状态时走时精度最好 要想让自己的手表走时准确,就一定要把发条尽量上满,这个对于自动手表更为重要。因为自动手表的发条旋紧的程度和你的佩带的时间和佩带的运动有直接关系,前提是必须保证有一个足够的运动量。
不同的位置下手表有不同的走时精度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手表位置误差,比较好的手表出厂时要在三种温度和五个方位下进行测试,五个位置分别是:面上(表盘向上),面下,把下(3点下),把左(12点下),把上(9点下)只有把右的位置(6点下)是不常用的(除非你把表带到手心一面或右手上)。据统计,多数人,在一天内手表面上位置使用时间为35%左右,把左为30%,把下为25%,其他位置10%,所以,利用手表在不同位置走时的不同的精度误差,可以纠正手表的快慢趋势。
先做个观察测试,然后记录下来 测试方法很简单,需要给表先上满发条,再用一个标准时间对准被测试手表的时、分、秒,让它们同步,然后先放置在平面位置实走24小时后,再用标准时间比对误差并记录下来。依次重复上述过程,分别对手表的面下,把下,把左,把上位置进行实走误差测试,并记录下来。
举个例子:静态测试结果是:面上 +20秒/日、面下 +20秒/日、把下-5秒/日 、把左 +25秒/日、把上 +10秒/日,结果手表实际佩带走时误差为+15秒/日。
晚上脱下手表选择手表放置的方位来纠正误差,拿上面例子中情况来说,很明显,应该晚上把手表表把向下放置,才能有助减少手表走时的累积误差。只有对手表产生误差原因和自己手表误差特点有个准确的了解,它才能更好的为你服务。